板块构造图(地球为何有“板块”构造)
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外部的地壳三大圈层组成。最表面的地壳和中间层地幔的偏上部分被称为“岩石圈”。我们脚下的岩石圈并非铁板一块,它们由若干块大小不一的块体拼接而成。这些块体在地质学上就是板块。
板块构造给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科学理论:岩石圈主要由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等6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还可以划分为更多地小型板块。在板块内部,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稳定;在板块边缘,两个板块或者相互碰撞,或者相互分离。板块之间的水平运动不仅为一系列地震、火山、岩浆活动提供动力,它把大陆变为巨大的传送带,控制着地壳和地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最初大陆水平移动的设想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他在1915年发表了著名的《海陆的起源》一书,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当时学术界都认为大陆漂移是天方夜谭。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古地磁学和大地测量、海洋地质等学科的最新发现,美国学者赫斯提出海底扩张学说,他认为新的岩石在大洋中脊形成,老的岩石不断被推送到海沟下方,沉入地壳深处。
在1968年,法国科学家勒皮雄和美国科学家麦肯齐等人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基础上共同提出了板块构造的学说。这个学说成功地解释了全球范围内的构造格局,人们从此改变了以往的观念,认为脚下大陆的确发生着不可思议的水平运动。
事实上,我们脚下的板块每年都在以不到10厘米的速度运动着,经过亿万年的时间,就足以改变地球表面的一切面貌。板块运动控制了山脉隆升、裂谷出现、海洋形成,它是地球内在力量的宏观表现。
时至今日,板块构造已经成为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但是它仍然有许多不完善或者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板块的前身是什么,板块内部的构造运动机制是什么,未来的板块如何运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