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老子是孔捷(《亮剑》中孔捷一个军却没全歼美军一个营,假如换成李云龙会怎样)
这个提问完全故意夸大了美军的战斗力,要么就是《亮剑》看的不认真,孔捷明明说的是他手下的一个师在第二次战役期间,未能歼灭美第八军的一个营。敌人被消灭三分之二以后,残部才在空军的掩护下突围,而非孔捷的部队全军投入战斗,这简单的一字之差等于提升了美军三倍以上的战斗力。但有一点孔捷倒说对了,当时的美军刚刚经过二战的洗礼,各军兵种间的配合几近炉火纯青,确实不好打。
《亮剑》中孔捷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属于第四野战军,而1950年10月首批入朝参战的全都是四野部队,其中第39军在云山战斗中一举消灭美军骑兵第1师第8团大部,毙伤俘敌1840人,包括全歼其第三营,击毙营长奥蒙德中校。按当时的美军编制,一个满编步兵团约有3700人,算起来半个团被39军干掉了,怎么能说一个军揍不掉它一个营呢?关键要看怎么打和谁来打,个人愚见,李云龙会干的比孔二楞子更好一些。
用孔捷的话说,对手确实比较强悍而并非草包,装备和火力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首批参战的四野部队还没有换装苏械,以第39军为例,所有的武器装备仅为:步枪6362支、冲锋枪卡宾枪4549支、短枪3537支、轻机枪919挺、重机枪154挺、迫击炮500余门、步兵炮47门、山野炮42门,基本都是缴获日军和国民党军而来,我军暂时还没有坦克和飞机参战,几乎完全是轻步兵与敌人对抗。
而美军仅一个师即拥有坦克一营(70辆中坦)、炮兵四个营(105榴炮54门、155榴炮18门)、高射炮40门以及大量的步兵自动火器,并随时得到空军的火力支援。实事求是的说,朝鲜战争初期中美军队装备之悬殊,远远大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军队差距,仅铺天盖地的战机一项,日本人就难以望其项背。巨大的差距要求我军各级指挥员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而不能与敌拉开架式死打硬拼。
《亮剑》的晋西北铁三角中,孔捷的作战指挥是最为中规中距的,更多的是依靠身先士卒和作风勇敢,战场上的鬼点子太少。比如李家坡之战,李云龙就能琢磨出对壕作业的土办法,而第一个抡着大刀冲进鬼子战壕的正是副团长孔捷;在阻击拼命增援平安县城的敌人时,孔捷的命令非常简单:“命令各营依托有力地形,展开全面阻击”!而丁伟是怎么干的呢?毁桥破路,遍埋地雷,专打工兵,战术灵活性的高下立判。
第39军(开国中将吴信泉)打响的云山战斗,是在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期间,也是我四野部队初次与美军交手,对敌人的战术特点和战斗能力并不十分了解,能够取得相当的战果,全因做到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同时敢于奇袭、夜战和白刃战,这也是美国军队最恐惧的作战方式。这个模范战例后来被日本陆上自卫队收入了《作战理论入门》一书,视为经典大加研究。
而后来失利的砥平里战斗(即李奇微发现我们弱点之战),我们却恰恰没有发挥自身优势,给了美军充分的时间修筑阵地和布置火力,甚至在环形阵地正中建起了直升飞机降落场,得以用充沛的弹药和密集的火力,在空军的扫射轰炸下杀伤我攻击部队,三个团未能啃动美军一个团,恐怕这就是孔捷类型的作战方式,因此在《亮剑》中孔二楞子也非常内疚,硬碰硬的打法会使许多优秀的战士无谓牺牲。
李云龙虽然是个虚构的人物,但是这样战术灵活的将才我军大有人在,朝鲜北部多为崇山峻岭,地形比抗日时期的晋西北还要有利,只要能扬长避短,用“零敲牛皮糖”的机动战法,别说一个军,一个师吃掉美军一个营完全没有问题。
第39军是怎么接敌的?黒夜里一个团的部队大摇大摆向美军走来,美国人想当然的认为是南朝鲜军队,而等他们发现情况不对时,许多人浑身上下已插满手榴弹片,四个字,干的漂亮。
美军骑兵第1师号称100多年未遭败绩,然而在1950年11月的那个冬天,他们扔下了28辆坦克、116辆汽车和190门各种火炮大败而逃。孔捷最后的总结非常正确,美军虽然不是什么听见枪响就尿裤子的少爷兵,但战斗意志远远不如志愿军英雄们,一旦局势不利便会迅速撤退,缴枪投降也是天经地义,多几个李云龙式的战术高手,我们胜利的代价会小很多。
美国人倒是另外有个优点,记录战史比较诚实:“中国军队缺乏坦克、空中支援和重型火炮,取而代之,他们利用突然的奇袭来战胜美国人,他们的指挥官显示出非凡的能力,让数量庞大的部队利用夜间行军,能够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的渗透到敌人阵地中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就是李云龙们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