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入门书籍(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不推荐以叔本华的书作为哲学入门)
以叔本华的《孤独通行证》来说,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
叔本华的哲学在蛰伏三十多年之后才爆发,从而享誉世界。近现代很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都受到过叔本华哲学思想的熏陶,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哲学家尼采,这足见叔本华的个人影响力。
书名《孤独通行证》,“孤独”、“独居”这样的词眼,应该本能的能引发一拨人的共鸣。作为一个尝尽“孤独百味”的人,别人说的很多所谓孤独经历,我都有过,我知道那种时刻有多难捱,我也在很多个那样的时刻在心底里发出“真是孤独啊”的呼号。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一项调研报告显示,全球独居生活的人数从1996年的1.53亿人上升到了2011年的2.77亿。也就是说,在15年的时间里,全球独居人数直接飙升了55%。报告预计,到202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将新增4800万的独居家庭。
而在我们中国,独居人数也在持续上升。目前,中国20岁到39岁之间的未婚“空巢青年”的数量有5千万。
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在困惑,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或者说“被独居”?而作为一个长期一个人生活的人,我也为这些“同道中人”产生了一些惺惺相惜的情愫,毕竟,孤独、独处并不是一个能够让生活热气腾腾的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孤独、独居、独处,真的好吗?答案未必是否定的。
运用好这三个通行指南,我们或许就可以正确看待孤独、独处,也把孤独和独处的日常过得热气腾腾。
在第一部分“孤独是生命的礼物”里,叔本华写到: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应有的尊重,受到关注的则往往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归隐立刻成为一个人具有高尚品质的证明和结果。对一个自身具有价值的人来说,如果他能尽量减少自己的种种欲求,以保持或扩大他的自由,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因为在这世上,一个人是不可避免要与他人建立某种关系的,那么他就拥有了真正的智慧。
这让我想到很多的写作者,他们都是这样,虽然不能说他们是归隐的,但是他们多数时候,是选择安安静静的环境,去生活,去创作。
我也特别认同叔本华说的:
那种完全的、真正的内心平静,灵魂的绝美安宁,是这人世间所能给予我们的仅次于健康的最高恩赐,只有在孤独一人的时候才能获得。
除此之外,《孤独通行证》里面的很多观点、很多句子甚至一些引用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比如,作者在论证文中一个观点的时候,引用了歌德所说:
假若人们对你的话呆滞无言,
也请不要灰心丧气。
要知道石头扔进沼泽地,
是不会激起涟漪的。
叔本华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引用,虽然是引用,但你会发现,这句话放在这个地方怎么就那么合适,语境也好、气场也好,怎么就那么搭。我想,这是我们很多人说话、做事包括写文章的时候都可以学习的地方。
这本书并不好读,因为毕竟它是出自一位哲学大师之手的作品,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难理解甚至不可理解的地方。这些,还是需要慢慢消化。
其实叔本华的哲学对我们很多的普通人来讲,是难懂的。